日常四种行为没必要恐艾,5种预防措施降低感染风险

日常生活中,如果与艾滋病人握手或者拥抱,其实都是不会感染上艾滋病的,因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血液传播、母婴传播和性传播,所以患者只要没有同他们有过这三个方面的接触,那么感染的风险就非常小,所以也不必担心,但如果是有过以上这些高危行为,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,并且选择服用阻断药物,在体内病毒不多的时候就要及时控制。

4种行为没必要恐艾

没必要恐艾的4种行为

艾滋病虽然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,感染之后无法治愈,体内抗体会伴随着人的一生,不了解艾滋病的人可能会很怕和他们接触,但其实并非如此,只要不经历一些高危行为,感染的风险非常小,以下这些行为是不需要害怕的。

1.日常接触

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只有固定的三种途径,分别是母婴传播、性传播以及血液传播,没有这三方面的接触则不必担心,日常生活中普通的接触,比如握手等行为是不会感染的。

足疗按摩不会传染艾滋病

2.按摩

艾滋病人按摩、足疗等行为是不会传染的,因为艾滋病毒在体外存活的能力是很弱的,一离开人体很快就会死亡,所以以上这些行为并不会引起艾滋病的传播。

3.接吻

人体的唾液中含有的病毒非常少,所以接吻时并不会造成感染,并且人体口腔中还有一些生物酶,它们能够抑制病毒,即使双方口腔中都有开放性的伤口,也是不会传播的。

4.安全性行为

使用安全套发生性行为后也是不会感染上艾滋病的,安全套的作用之一也是为了防止艾滋病感染,而且质量很不错,一般不会出现破损的情况,即使破损后也能很快的被发现。

艾滋病主要会通过攻击人类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人类死亡的,所以当发现自己免疫系统出现问题,同时又有过和艾滋病患者的接触史时,就需要注意自己是否感染上了艾滋病,一旦感染,要积极寻求治疗。

预防艾滋病的措施

艾滋病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,并且由于潜伏期很长,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,那么晚期时发现就已经晚了,此时人体免疫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,并且有其他的病症也开始出现。

由此可见艾滋病感染后无论是对人生活还是健康影响都很大,那么为了减少传染带来的危害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了解如何预防艾滋病,下面介绍一些预防艾滋病的措施,有需要的可以了解一下:

  1. 1. 避免高危性行为:正确的使用安全套,不滥交,避免同时拥有多个性伙伴,首次性交要了解对方的性生活史,了解对方是否有性病;
  2. 2. 感染者自我管理:一旦被这种病毒感染,应当立即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,不要献血以及精液,感染者不要分享可能被血液精液,阴道分泌物污染的个人物品,例如性玩具,剃须刀,牙刷等;
  3. 3. 避免血制品或血液传播:不吸毒,不与人共用注射器的针头以及针灸针等用品,要到正规的机构进行抽血,纹身等操作,对献血的人应进行艾滋病抗体的筛查;
  4. 4. 控制母婴传播:患有艾滋病的产妇不要给婴儿喂奶,生下的婴儿应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,在日常与孩子的接触中也应该多加注意;
  5. 5. 预防职业暴露与感染:进行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工作的时候要带手套,必要时可以戴上口罩以及防护服,医务人员在进行接触患者的血液,体液诊疗和护理操作的时候避免损伤自己的皮肤。
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可分为抗病毒药物和抗感染药物,抗病毒药物主要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,如替诺福韦等。抗感染药物治疗伴有结核病者加用异烟肼,伴随巨细胞病毒感染加用更昔洛韦,伴有单纯疱疹感染加用泛昔洛韦,伴真菌感染加用氟康唑。

如何消除恐艾心理

很多人在了解了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染性之后,都会担心自己被传染上艾滋病,无论他们有没有做好预防工作,心中的焦虑感都很难消失,长此以往对生活和心理的危害都很大,所以如果很害怕的话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去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。

  1. 1. 暗示法:如果对艾滋病非常害怕的话,情绪会因此受到波动,所以说要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,让自己不要太过紧张,这样能够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;
  2. 2. 放松法:在恐艾的时候很容易集中不了注意力,每天都会去了解艾滋病相关的知识,越看就会越害怕,所以要少去看一些相关的知识,多放松一下,缓解精神上的紧张感;
  3. 3. 换境法:固定的环境会让自己害怕艾滋病,可以选择换一个新的环境,多出去走动走动,转移自己注意力后就不会想到这些方面;
  4. 4. 幽默法: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和朋友一起接触,朋友的开导会让你开心不少,也能够缓解沉重抑郁的心情,恐艾的心理也会因此消失。
恐艾症是对艾滋病过度恐惧,害怕患有艾滋病的一种特殊的焦虑障碍,首先不必过于担忧,积极进行综合性心理治疗,必要时辅助药物治疗。如果长期无法消除恐艾的心理,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忙。

日常生活健康指南

除了这些行为不用恐艾以外,还有不少有效可靠维持健康的方法,不仅可以预防病情的发生,还能帮忙省下一笔冤枉钱,下面就整理出了日常生活健康指南,有需要的可以查看了解:

以上分享的生活健康指南仅供给大家参考,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了解对应的部分,但要注意的是,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相同,除了可以参考以上指南外,若有严重不适还是需要积极就医诊疗,以免延误病情。

基本信息来自医院官网或医院内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,如有侵权,请按照平台提供的渠道通知

举报

相关推荐